众所周知,芦荟是一种神奇的植物,有着丰富的活性成分和保健功效。芦荟能够抗衰老、抑制肿瘤;能够有效防止手机、电脑辐射造成的损伤;能够做血浆的替代品。在居室内放上一盆芦荟,能够净化空气,吸收甲醛等有害气体……从上世纪60年始,芦荟在国外就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与开发。在欧洲与美国,芦荟食品十分普遍,芦荟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。与之相比,芦荟在我国还只是作为保健食品而不是普通食品,它还不能走进老百姓的菜篮子,这是为什么呢?
上世纪80年代,国内开始兴起“芦荟热”,在商家的大力宣传下,芦荟的神奇功效第一次为国内的消费者所了解。随着国内市场上芦荟产品的日益丰富,国家的相关规定也随之出台。2002年,卫生部颁布了《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》,其中,芦荟被归入了“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”中。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的王雷研究员对此作了解释,他说,芦荟作为新引进的、在国内没有饮食习惯的食品,具有保健功效,目前已经申报了保健食品。如果要申请普通食品,首先要符合申报程序,要求进行病理学、毒理学和卫生安全方面的试验,要求提供国外食品标准中芦荟的相关资料,同时国家食品卫生的相关部门要进行技术审查。
芦荟目前还不是普通食品,原因之一就是国内对芦荟的认识存在着误解,把中医里的“芦荟”与现在大面积种植的用于保健食品的“芦荟”混淆了,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。中医里的“芦荟”其实是新鲜芦荟的叶汁的干燥浓缩物,其中含有大黄素,可以作为泻药的成分;而食用芦荟指的是新鲜的芦荟叶肉。叶肉中富含有多种活性成分,芦荟的功效指的就是这些活性成分的整体功能。
芦荟的品种约有360余种,具有保健价值的仅有极少数几个品种。如库拉索芦荟、好望角芦荟等。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的周宇红研究员介绍,芦荟并非人人宜食,不同体质的人食用芦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。体质虚弱者和少年儿童过量食用,可出现过敏反应,如皮肤红肿、皮肤粗糙等现象,轻者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泻等症状,重者可引起急性肾炎。目前,芦荟食用安全性已经引起学者及管理者的广泛关注。周宇红研究员说,芦荟的活性成分中有一种是芦荟甙,芦荟甙是芦荟泻素的代表成分,存在于叶皮内表面附近黏液中。芦荟甙被氧化后的生成物有致癌和肾损伤的危险性。因此,要解决芦荟的食用安全问题,关键在于找出芦荟甙的安全剂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