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产品概述
“厨房食用级”“对身体有益的食物对肌肤同样有益”“你可以把我们的万用油加进你的早餐沙冰里食用”如今,“可食用”级护肤品俨然已成为最热门的概念。与其他化妆品相比,“可食用”级护肤品标榜产品成分的天然性及安全性,强调其成分甚至达到可食用级别。那么这些“可食用”级化妆品真的能吃吗?关于化妆品的这些谣言你知道多少?
“商家新推出的可食用级化妆品概念,实际上是为了宣传效果而使用的市场语言。”天津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监管处主任科员牛东斌表示,从现有的标准以及规范来说,化妆品是不可以食用的,亦不存在“可食用”级化妆品这个概念。
“可食用”级化妆品之所以受青睐,是因为很多人会误认为“可食用”级化妆品原料都是“无添加”“纯天然”的,更安全有效。事实上,并不存在“纯天然”的化妆品。化妆品由多种成分配置而成,其中包括防腐剂等多种化学成分,而直接添加食物成分会破坏化妆品中的防腐剂体系,导致产品发生变质、发霉等现象。此外,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,化妆品广告不能出现宣称“纯植物”“纯天然”等绝对化的词语。
事实上,化妆品中如果不添加防腐剂,反而会带来更大的安全风险。防腐剂是指能够抑制或防止微生物生长和繁殖,确保化妆品在保质期内不发生变质的一类物质。微生物污染能够引起化妆品气味、颜色和黏度的变化,导致产品的活性组分降解、使用感发生变化,甚至对健康产生危害。通过添加防腐剂即可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。
防腐剂在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同时,有可能会刺激皮肤,导致皮肤敏感。这也是大家谈“腐”色变的原因。其实不同防腐剂对皮肤的刺激性有差异,这取决于它们的种类、浓度等。世界各国都对防腐剂的使用做出了严格规定,只要在允许使用的范围内,一般都是安全的。只是不同个体对防腐剂的耐受程度不一,因此皮肤敏感的朋友要注意下。
口红中用的各种色素,大多数都是有机颜料的水不溶性色淀,并不含铅。粉底液中主要使用的颜料是二氧化钛和氧化铁颜料(氧化铁红、氧化铁黄、氧化铁黑),皆不含铅。
只有通过专业检测设备(AAS、ICP-MS、原子荧光),才能检测PPM级的重金属含量。日常生活中,无简单判定化妆品是否重金属超标的方法。
砒霜是天然的却致命,夹竹桃有毒,漆树、野葛过敏性极强,花粉致敏,大多数精油高浓度时刺激性很大(如柠檬类精油,普遍有光敏性),辣椒可以吃,直接涂脸可不行;实际上现代药物大多是化学合成的,更纯净稳定,且经过严格验证,因此,不要轻信绝对化的概念。
“天然”和“合成”是针对成分来源和产品的安全性及品质而言,没有直接关系。有机化妆品是指成分的种植过程符合有机种植的要求,和产品的安全性及品质,也没有直接关系。
部分化学成分确实对有潜在危害,但这些成分在《化妆品安全规范》中有严格的规定,一般认为,按照规定合理使用,是安全的。因此,国家实施化妆品全成分标识,原因就是给予消费者知情权,让过敏体质消费者可以通过全成分标识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。
此谣言发端于2019年5月6日《美国医学会杂志》一篇文章,其中指出,志愿者连续4天,每天4次,每次用防晒霜涂抹全身75%的皮肤,最后测试出血液中含有微量紫外吸收剂。
化妆品中的一些成分会被皮肤吸收,防晒剂也不例外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化妆品中许可使用的防晒剂,皆被严格做过安全性评价,大多数使用历史超过30年,已经被证明是安全的。取得特殊用途化妆品文号的防晒霜上市前均经过安全性测试,总体安全。
一般而言,消费者没有全身涂抹防晒霜然后晒黑皮肤的习惯,防晒霜使用量和测试量相比较而言是非常低的。即使有极微量吸收,也并不影响健康。和皮肤晒伤后的风险比较起来,显而易见防晒霜是需要的。因此,要按需使用防晒霜,在日常使用中不要追求防晒指数最高的产品,白天使用防晒霜后,晚上应清洁皮肤。
有一种谣言认为,含酒精的化妆品刺激性大,容易导致过敏。实际上,这因人而异。干性皮肤和对酒精过敏的人,不建议使用含酒精的化妆品,但对于油性肌肤和易生暗疮的皮肤,合理地使用酒精有利于皮肤的健康。
此外,不能依赖嗅觉来判定化妆品中是否有酒精,应看成分表中是否存在“乙醇”,排名靠前说明含量高,排名较后说明含量较低。只要根据自己皮肤类型正确选择和使用含有酒精的产品,就不会引起过敏或干燥等问题。
需要提醒的是,紫外线过度辐射对皮肤所产生的影响,不仅仅只是影响皮肤美观,而是会对皮肤健康产生严重影响。所以,不仅是追求美白、抗皮肤衰老的爱美人士需要防晒,对于普通人群,无论男女老少都需要做好皮肤的防晒工作,以尽量减轻紫外线对皮肤所造成的不良影响。(河北新闻网综合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、南方日报、中国市场监管报澎湃号、荆楚网,编辑马南)(图片源于网络)
1、“国际在线”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。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,国广国际在线网络(北京)有限公司独家负责“国际在线”网站的市场经营。
2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国际在线”的所有信息内容,未经书面授权,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、摘编、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。
3、“国际在线”自有版权信息(包括但不限于“国际在线专稿”、“国际在线消息”、“国际在线XX消息”“国际在线报道”“国际在线XX报道”等信息内容,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)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(北京)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。
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(北京)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,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不得超范围使用,使用时应注明“来源:国际在线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(北京)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、媒体、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、使用“国际在线”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。否则,国广国际在线网络(北京)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,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(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、诉讼费、差旅费、公证费等)全部由侵权方承担。
4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国际在线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丰富网络文化,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线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,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。
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:.cn 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 监督邮箱:.cn